傳說網上交易的“自製食品”頗為熱賣。於是,便有了頗具憂患意識的聲音:網上“自製食品”的生產包裝等流程,缺乏監管,因而有著很大隱患。
  真是互聯網改變生活,在沒有“淘寶”、沒有網購之前,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的“自製食品”,是個窄之又窄的市場。說白了就是街坊鄰裡生意,“熟人生意”的約束準則很簡單,大家都是熟口熟面,產品有什麼三長兩短,直接就拍上門去追責。因此,所謂的監管,成本不高,傳統小農社會的倫理約束,便足以維繫。然而,“自製食品”如要跨越原有市場,把生意做大,就不是那麼簡單了。比如“老乾媽”辣醬之類的,不僅要把手工生產變作機械化,還要公司化運作。當然,也要具備生產許可證、食品衛生許可證等等。
  由此可見,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形式,與市場規模有關係,而市場規模其實也不是決定食品安全可控與否的。在農貿市場,家庭主婦們光顧的菜檔肉檔,多數以領牌的點檔為主,這原因多半是因固定點檔容易“追溯”。主婦們若為了小便宜而光顧流動攤販,即便吃了虧,也只能苦水往肚里咽。可見,能否追究,有沒有“講數”的可能,世俗力量也是約束“產品質量”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  網上交易的“自製食品”,誠然是通過互聯網的運作,使自己的市場無限擴大,但是,其生產能力與工廠產品相比,還是有很大區別。正如農貿市場一般,要求那些準家庭作坊式的“自製”主體,像工廠化生產那樣完善食品生產的所有手續,其管理成本是極其高昂的。君不見,就是目前實施的“三證”中的實地查勘和定期審核,本身就要花費政府龐大的人力物力。
  因此,要使得“自製食品”具有生存空間,又具有可監管性,實際上可在網上交易中,強化這類食品售後的“追溯”機制,只要能夠有便於“追溯”、便於“講數”的機制,肯定能把“自製食品”的安全,控制在一定的準入門檻中。當然,網購是個新生事物,“自製食品”因此而煥發活力,但同時,“自製食品”的安全風險控制,也要視其發展而不斷衍生出新的辦法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有需求就會有交易,有交易就會有市場,有市場就會產生游戲規則。好的游戲規則反過來會促進市場的擴大、交易的增多。對“自製食品”的最後發育情況,還有待觀察。
  唐螂  (原標題:監控網上自製食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m24fmvhr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